天气复杂多变,但不能阻挡项目建设的“中国速度”,施工人员克服天气和复杂地形带来的困难,紧锣密鼓推进隧道作业。8月25日,“大道同行 丝路共鸣”——2023广西媒体东盟行的记者来到大坝建设现场,探访这个“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菲律宾的精品工程。
菲律宾卡利瓦大坝项目引水隧洞出口工地。(中国能建供图)
水源工程 建设正忙
为应对缺水问题,菲律宾马尼拉水务局一直在寻找新的水源。2018年11月20日,在中菲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马尼拉水务局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菲律宾委托中方承建卡利瓦大坝项目。2019年11月,项目正式开工。
工人们忙碌作业,一车车建设材料由运输小火车运至隧道中……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受新冠疫情影响暂缓两年后,卡利瓦大坝项目在今年迎来高速建设期。据了解,卡利瓦大坝项目为混凝土重力坝,设计高度73米,坝顶长247米,目前正在修建的输水隧道全长21.9公里,是项目的重点控制性工程。
中国承建 彰显友谊
据了解,卡利瓦大坝所在地地质条件复杂,隧道须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区,建设难度较高。为了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中国能建专门为卡利瓦大坝项目定制了“茉莉号”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这台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器可轻松穿越断层破碎带,以每天20—30米的速度向隧道终点推进,项目结束后,将创造我国参与海外隧道工程中单台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独头掘进里程最长纪录。
瑞恩·詹姆斯·艾森介绍,按照世卫组织测算的平均每人每天100升基本供水标准,大坝建成后,每天将为马尼拉地区输送6亿升生活用水,可以解决将近600万人民生活供水需求,能极大缓解整个马尼拉地区供水短缺问题。项目还将极大改善周边交通出行状况。以前卡利瓦大坝项目周边村庄的群众卖农产品必须步行几公里才有市场,如今他们有了一条从村庄通往市场的平坦道路,工作、生活更便利,还拥有更多就业机会。
参与卡利瓦大坝建设的中方团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来自广西,“广西力量”在“中国承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总工程师黄亚雄来自广西,2014年起就到菲律宾工作,在卡利瓦大坝项目中负责技术、质量环保管理方面的工作。他说,这个项目来之不易,作为投标技术组负责人,他和团队从2017年开始负责卡利瓦大坝项目相关工作,从带队考察、组织编制投标技术方案,到2018年底签署合同,团队每个人都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作为一名工程师,能参与中菲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的项目建设,十分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在肩,须全力以赴。”黄亚雄说。
友谊之树 日渐繁茂
项目部总工程师黄亚雄认为,项目的建设过程也是中菲双方工程师交流学习的过程,“他们有属地化管理的经验,分工细致,相当规范,我们有丰富的建坝经验,双方能够优势互补。”菲律宾工程师贝斯·马克则表示:“中国的工程师非常努力和谦逊,我们在学习交流时,不分彼此,我们就是一个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及时、高质、安全完成项目建设。”
戴龙才介绍,项目部中方管理人员的党员人数超过50%,尽管远隔千里,团队依然牢记发挥党员的担当作为和国企央企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和融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参加了捐苗植树、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等公益活动。在新冠疫情期间,捐赠口罩和食物,与当地群众一起积极抗疫。周边村庄遭遇台风侵袭,桥梁垮塌、道路受阻,项目部用人力扛米蹚水进灾区,捐款修葺公共设施,负责任的中国形象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
卡利瓦大坝、比农多—王城大桥、埃斯特热拉·潘塔里恩大桥、达沃·萨马尔岛跨海大桥……一批批“中国建设”项目正为菲律宾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世界各国树立互利共赢的典范。
卡利瓦大坝项目对改善当地的生活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是造福后代的民心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周边村庄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项目已招聘400多名菲律宾工人参与建设,大坝主体有望今年底开始建设,届时将向当地再提供1000—2000个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大坝流域生态保护行业、旅游业及其他民生产业的发展,将对本地就业起到有力支撑作用。
2020年11月,台风“环高”侵袭了我们的村庄,是卡利瓦项目部的中国人伸出了援手,给我们运送物资。感谢这个团队的到来,为我们修建大坝缓解饮水问题,我听说这个大坝还能防汛抗洪,我非常期待这个项目的建成,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